在浩瀚的微观世界中,中微子一直以一种神秘莫测的姿态存在着。它们如同幽灵般无处不在,每秒钟都有数百亿个中微子悄无声息地穿过我们的瞳孔,乃至整个身体,而我们却对此毫无察觉。这是因为中微子不会与其他常见物质产生感应,所以即便中微子穿过整个地球也是畅通无阻, ...
听说过“幽灵粒子”吗?它比原子还小,速度接近光速,每秒钟有无数个穿过人的身体,而人却完全感觉不到。这就是中微子,它是浩瀚星河中最神秘莫测的“隐形人”。 为了捕捉这个“小精灵”,科学家们在地下700米建造了一座巨型“捕灵器”,这就是江门中微子实验探测器 ...
科技日报讯(记者刘霞)一个由美国、法国和加拿大科学家组成的国际研究团队最近利用铍衰变为锂的实验,测量了电子中微子的量子力学性质。结果显示,一个电子中微子波包的空间范围比普通原子核大得多。相关论文发表于12日出版的《自然》杂志。
近日,一项由美国、法国和加拿大科学家联合开展的铍衰变实验取得重大突破。研究团队通过测量铍衰变至锂的过程,首次精确揭示了电子中微子的量子力学特性——其波包空间范围竟然比普通原子核大数百倍。这一发现发表在最新一期的《自然》杂志上。
自中微子第一次被探测到以来,它成为给予人们最多惊喜的一个标准模型粒子,在过去几十年间也一直处于基础研究的最前沿。中微子与普通物质的相互作用很弱,其中一个反应过程叫相干弹性散射,在历史上它一直与暗物质的直接探测有趣地交织在一起。
但10多年来,研究人员已经记录到携带前所未有的数千万亿电子伏特(1015eV),即1拍电子伏特(PeV)能量的中微子,这些中微子被认为起源于遥远的星系。不过,迄今探测到能量最高的粒子(320000PeV)不是中微子,而是一种被称为“上帝粒子”的宇宙射线。
这一粒子物理学研究重要结果由欧洲立方千米中微子望远镜(KM3NeT)合作项目报告,项目团队认为,这些粒子来自银河系之外,但其准确来源尚不明确。立方千米中微子望远镜合作项目在建设期间分析了其数据:2023年2月13日,ARCA探测器发现了一个高能缪子的信号。
由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等机构组成的科研团队,近日在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的协助下,在南海海域成功投放了高能水下中微子望远镜(HUNT)探测器单元样机。这次布放任务包括四个新型探测器单元和一个LED光源刻度单元。
一种利用超导传感器精确测量锂-7核反冲能量的创新方法,为中微子波包的空间范围设定了下限,促进了对中微子性质和弱核衰变的理解。 中微子波包空间范围的直接实验约束:开启中微子研究 ...
高能水下中微子望远镜的构想由中国科学院高能所科研团队提出,计划建在千米以下的水底,旨在探测能量在十万亿电子伏特以上的中微子。中国科学院高能所科研团队原创设计了探测器单元方案,历时两年成功研发新型探测器单元,并于2024年3月在贝加尔湖布放12个探测器 ...
KM3NeT实验在地中海观测到的一个非常高能的μ子是宇宙起源的异常高能中微子相互作用的证据。 探秘宇宙高能中微子:KM3NeT 的重大发现 来自多个机构的研究人员,其中第一作者单位为 INFN ...
近日,由美国、法国和加拿大科学家组成的国际团队通过铍衰变实验,首次精确测量了电子中微子的尺寸,结果令人震惊:中微子波包的空间范围竟然比普通原子核大了1000倍!这一发现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立即引发了物理学界的广泛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