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8日 · 蟠虺(hui三声)纹,传统寓意纹样,青铜器纹饰之一。 又称“蛇纹”。 以蟠屈的小蛇(虺)的形象,构成几何图形。 有的作二方连续排列,有的构成四方连续纹样。 一般都作主纹应用。 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
蟠螭纹是传统装饰纹样的一种,是中国青铜器上的装饰。 螭是传说中的一种没有角的龙,张口、卷尾、蟠屈。 有的作二方连续排列,有的构成四方连续纹样。 一般都作主纹应用。 盛行于战国时期。 在当时的玉器上,亦常见雕琢有蟠螭纹,表现形象有的有所不同。
2019年1月18日 · 蟠螭纹与蟠虺纹是东周时期开始兴盛的一类铜器装饰纹样,并贯穿东周发展的始终。 目前对两种纹饰的辨别较为模糊,要区分两种纹饰,首先需要对其定名进行一定的梳理和考证。
蟠虺纹 鉴,春秋后期,通高34.3厘米,口径42.5厘米,重5.6kg。 鉴窄口缘,束颈,短肩。 四 兽耳衔环,两两相对。 腹部圜收,下有短圈足。 鉴身的主体纹饰是相互缠绕、呈网格状布局的虺纹,在中部加饰两道凸起的三角云纹带。 足饰两周横向排列的海贝纹。
如 蟠螭纹 和蟠虺纹就常常混淆。 这类两种纹饰都是以盘曲的小龙或小蛇之形,构成几何图案,有的作二方连续排列,有的构成 四方连续纹样。 因这两种纹样极为相似,应如何区分呢? 我做了如下工作: 什么是螭? 什么为虺?
3 天之前 · 【惊艳!藏在故宫文物中的蟠虺纹美学】蟠虺(huǐ)纹,即像许多小蛇相互缠绕在一起的图案,多作为器上的主体纹饰,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一组故宫蟠虺纹文物图,祝祥福满门,平安顺遂文化中国行灵蛇国宝拜大年 @故宫博物院
4 天之前 · 蟠虺(huǐ)纹,即像许多小蛇相互缠绕在一起的图案,多作为器上的主体纹饰,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 一组蟠虺纹文物祝生活美满,福运绵延!
在形态上,蟠螭纹以龙的九子之一——螭为原型,头部具有龙的明显特征,呈现出来的形态中规中矩,形态威严;而蟠虺纹则以蛇为原型,形态更加灵动,造型丰富,头部特征与蟠螭纹的差别显著。
蟠虺纹镈,春秋后期,通高108厘米,宽93.5厘米,重13.9kg。 此镈深腔平口,截面为椭圆形。 透空蟠虺纹钮,层层相错,华丽且工整。 “舞”、“篆”、“隧”等处均饰蟠虺纹,有36个乳丁“枚”。
蟠夔纹拼音:pán kuí wén注音:ㄆㄢˊ ㄎㄨㄟˊ ㄨㄣˊ解释:青铜器纹饰的一种。 以盘曲的夔龙组成的图案。 盛行于 殷 和 西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