Български; ပအိုဝ်ႏဘာႏသာႏ বাংলা; Čeština; Deutsch; English; Español; Eesti; فارسی; Français; हिन्दी
煩惱(梵語: क्लेश , Kleshas , kleśa ,巴利語: kilesa ,藏文:nyon mongs),佛教術語,除了所謂的俗事煩惱之外,佛教認為,人心中所有會帶來痛苦的負面情緒,以及其帶來的不良影響,都被總稱為煩惱,其中包括煩躁、憂鬱、焦慮、不安、嫉妒、期待 ...
本页面最后修订于2022年3月31日 (星期四) 17:19。 本站的全部文字在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之条款下提供,附加条款亦可能应用。 (请参阅使用条款) Wikipedia®和维基百科标志是维基媒体基金会的注册商标;维基™是维基媒体基金会的商标。 维基媒体基金会是按美国国內稅 …
2024年6月6日 · 佛陀思考方式的特色,在於一開始就接受「人生必定是煩惱、問題相隨」的現實。 認定我們日常生活中感覺到的不滿、生存的痛苦、憂鬱等想法都是「必定存在」。
2022年5月4日 · 隨煩惱有二十種,即忿、恨、惱、覆、誑、諂、憍、害、嫉、慳(以上十種一般稱為小隨煩惱)、無慚、無愧(以上二種一般稱為中隨煩惱)、不信、懈怠、放逸、惛沈、掉舉、失念、散亂、不正知(以上八種一般稱為大隨煩惱)。
2018年12月7日 · 世間生存上的煩惱,性質上都可以歸入苦的範疇。苦亦是佛教四聖諦中的基石,以觀苦的苦、集、滅、道,能證聖道,這樣,世間的煩惱,可說是證聖道的因緣。那麼佛教的「煩惱」又是甚麼呢? 佛教認為「煩惱」熄滅,才能照見真實和達到最理想的生命境界。
煩惱的梵語:克列夏,或藏語:紐盟,很難翻成英文。這邊英文翻成困擾性的情緒或態度。(中文依佛經譯例翻為煩惱)。難翻的原因是有些煩惱很難用情緒或態度來定義,例如愚痴。我們可以對我們行為對他人的影響非常無知,或者對情境或真實情況非常無知。
通常將煩惱分為根本煩惱(本惑、根本惑)、枝末煩惱(隨惑、隨煩惱)二種。 根本煩惱又分為貪、瞋、癡(無明)、慢、疑、見(惡見)等六煩惱(隨眠);其中,見又可分為有身見、邊執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等五種,合稱為十煩惱(十使)。
佛學大辭典 导航 . 作者丁福保1922年出版,1952年逝世,所以本辭典在兩岸四地以及美國屬公有領域。 <<<上一词条 牒釋. 下一词条>>> 二煩惱. Wikipedia-logo. 维基百科条目: 煩惱. Wiktionary-logo. 维基词典词条: 煩惱 【煩惱】 (術語)梵語吉隸舍Kleśa,貪欲瞋恚愚痴等諸惑,煩心惱 …
隨煩惱(梵語: upakleśa ),佛教術語,共有二十種,所以也常稱二十隨煩惱(梵語: vimśati upakleśa ),指的是一忿、二恨、三覆、四惱、五嫉、六慳、七誑、八諂、九憍、十害、十一無慚、十二無愧、十三惛沈、十四掉舉、十五不信、十六懈怠、十七放逸、十八失念、十九散亂、二十 …